廣西建院8月17日訊(土木工程學院 文/韋毅 羅義青 圖/黃俊杰 劉思彤)“大思政課”就是要求思政課堂向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第一線延伸提供了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8月15日-16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靈境”鄉村文化振興理論宣講服務團的同學們在指導教師韋毅、饒昌、洪美欽的帶領下分別前往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欽州市海防教育基地、中華白海豚海洋生物科普體驗館、欽南區大番坡鎮青龍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將思政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將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鄉村發展。
踏尋紅色足跡,激活紅色資源與思政課融合的情感效應。
欽州市海防教育基地保留有烏雷炮臺遺址、著名紅色電影《海霞》的外景拍攝地、烏雷連隊、海防執勤碼頭等紅色資源,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多年來廣西海防歷史、以及軍民融合發展、當代建設邊海長城的情況。思政課老師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使同學們對國家的海防建設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的海權意識,加強了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厚植了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牢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殷切囑托,汲取生態環境智慧力量。
廣西欽州三娘灣海域水質優良,是中華白海豚世代棲息地之一。在中華白海豚海洋生物科普體驗館內,集中展示以“生命的未來,人類的未來”為主題的中華白海豚以及鯨豚類等生物的科普知識、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現狀、面臨的生存危機。韋毅老師結合思政課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再次強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性。同學們紛紛表示通過實地學習,切身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定汲取保護生態環境的智慧力量,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忠實踐行者和不懈奮斗者。
理論宣講進鄉村,思政教育潤人心。
欽州市欽南區大番坡鎮青龍村曾經被認定為自治區級五類貧困村,如今卻發展成為以養豬產業為主導,玉米種植、養蝦和泥鰍產業蓬勃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富民新村。青龍村村貌換新顏的蛻變之路又是什么?同學們帶著問題,通過與村干部面對面交流座談、進村入戶開展黨的理論政策宣講、通過自有的軟著專利“智慧紅色文化VR仿真服務系統”開展紅色文化進基層等活動,主動接觸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了解黨的政策在鄉村執行得怎么樣,群眾滿不滿意,從被動到主動去體會感受,既是踐行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又是思政課堂的應有之義。同學們紛紛表示,走進基層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親眼看到了黨的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激發了投身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擔當精神,更加明確了自己的歷史責任。
“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學生所感受到的是理論與實踐結合、思想與行動一致的“大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課堂理論灌輸,而是從理論到實踐、從學校到社會、從書本到世界的實景式育人場景的“大思政課”,引導學生們在“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勇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審核:黨委宣傳部 龔 劍
編輯:黨委宣傳部 韋植巍
大家聆聽海防教育知識
思政老師結合館內知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與村干部面對面交流座談
同學們進村入戶開展黨的理論政策宣講
“足不出戶”體驗身臨其境感受廣西紅色文化資源
理論宣講進鄉村,思政教育潤人心